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2024年山东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山东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精讲班-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山东成人高考网www.sdcrgk.cn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5日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1.社会形态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包括文化、道德、政治关系等)。经济基础是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其中,前者是思想上层建筑,后者是政治上层建筑。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根据和指导,后者在前者指导下建立起来,是前者的物质附属物;后者为前者的传播、实现提供政治保证,并强烈影响前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划分不同类型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同。社会形态范畴是对一些同类社会共同体本质的概括,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社会形态的更替阶段

社会形态的演化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过程。人类社会已经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划分为标准的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因为:

(1)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和活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人活动的目的不是主观自生的,社会发展的现实常常既不是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民族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哪一种可能变成现实,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内部不同阶级、集团的力量对比。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社会形态,通过不同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三是取决于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从对这种认识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3.主体选择性与社会发展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但社会历史的具体内容则受到主体的认识、意志和选择的重大影响,社会发展过程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创造过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通过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表现和实现出来,主体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主体选择性又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更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进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社会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多样性并不是对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国家社会形态的“跳跃”必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前提条件。从人类历史总体来看,封建社会的产生不可能晚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的出现必然早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4.现实的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即社会根本性质上的统一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即不同国家,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别,表现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会,中国和西欧不同;同是资本主义社会,日本和美国又有不同。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必然趋势,理由是:

(1)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前进性的最深刻的根源。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了社会前进的基本趋势。

(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它抛弃了陈旧过时的东西,保留了合理有价值的东西,并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否定社会发展前进性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

2.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表现为:曾经是进步的社会形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丧失了原有的进步性;某一社会形态从某些方面看是前进了,但从另外方面看却是退步了;新的社会形态产生过程中,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新旧势力在斗争中互有胜负的曲折性;新社会形态建立后,出现停滞、以至旧社会形态复辟倒退的曲折性等。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前进性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而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新旧阶级和势力力量对比及其变化;新的阶级和势力犯了错误。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通过曲折性表现出来;复辟和倒退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社会发展过程前进性的必然趋势。

 

2010考题

 

附2010考题

1、从根本上讲,上层建筑属于

A、社会思想关系

B、社会物质关系

C、社会伦理关系

D、社会法律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

A、专指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领袖

C、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D、专指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3、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是

A、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B、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C、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D、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一、选择题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最终决定力量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主体动力

2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论认为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D上帝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4.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9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10.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它同自然规律没有区别

B、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它不依人的活动而存在

二、             辨析题

11.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1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适合经济基础的,因而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

三、             简答题

1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             论述题

1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6.试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习题答案:

1.C2A3.A4D5.D6.D7.B8.B9A10.C

11.答:错,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参与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活动的人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而劳动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活动者,包括创造者和参与者.

12.答: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适合经济基础的,它们之间仍存在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13.(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时,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两者之间“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14.(1)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他们也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4)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15.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变革。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要利用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之时,为它的上层建筑和它是基本适合的;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之时,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两者的矛盾运动也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效率,维护安定团结,激发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和环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免费领取山东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zsbzz/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