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2024年山东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山东成人高考】2019年专升本艺术概论之艺术语言

山东成人高考网www.sdcrgk.cn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01日


 

在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的地位。一方面,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又是欣赏者完成艺术鉴赏的基础和起点。一般艺术理论在谈到艺术作品时,常常只把它看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生产的产品,具有更加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作品的构成来看,它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还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结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艺术作品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由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声音、形体、画面、色彩、线条及语言文字等所构成的层次。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表情达意;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作用。第二层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通过艺术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物态化形式,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等。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这是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层次。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经常是既欣赏它完美的艺术语言,又欣赏它动人的艺术形象,还欣赏它深刻的艺术意蕴。

  一、艺术语言

  (一)艺术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的工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语言作为符号的工具,广泛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人们逐渐把语言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指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简单说来,艺术语言就是指一种艺术所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像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构成一样,艺术语言也包括艺术符号、艺术符号的组合方式与规则等。

  艺术语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其二是审美的功能。这两方面的功能是否得以实现,或实现的状况如何,取决于艺术语言运用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等特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梁、祝的爱情悲剧形象,是一部音乐语言运用得十分成功的典范性的作品。《梁祝》成功地把民间戏曲音乐引入作品中,并把音乐结构与剧情的发展成功地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新颖丰富的音乐语言。作品以奏鸣曲式恰当地表现了戏剧性的冲突,并且采用了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形式,以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和气质使爱情的主题、情感的波动起伏得以充分、细腻地抒发,并与交响乐队的极富动感、色彩的音响交相呼应,形成个体与群体连绵不断的应答,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烘托出深沉的情感与浓厚的悲剧气氛。《梁祝》以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艺术语言的种类

  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同时,艺术语言又可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视听语言等。也可以分为文学语言,纯艺术语言和综合性语言三种各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例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剪辑等。这些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不但欣赏它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例如,当我们在欣赏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品《青蛙塘》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与众不同的线条、色彩和构图。在这幅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绘画作品中,莫奈特意使用了富有节奏感的笔触来表现水面上的光的波纹,这种笔触所表现出来的光的波动,突出地给人以波光闪耀的感觉。此外,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也很有特点,画家把水中的游艇精心设计成一种放射的形状,加上一座小桥向画面外延伸的线条,使人感觉到画面虽小,但这个水上游乐园的面积似乎很宽广。正是这种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正是这种精心构思、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语言,使这幅作品成为世界名画之一。可见,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诉诸于欣赏者感官的就是线条、色彩、构图、声音、画面、文字等艺术语言,它们是人们感受艺术美的直接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由此可见,艺术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因而,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对艺术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艺术语言是因为艺术种类多、艺术体裁多、艺术样式多而它要体现它们的不同特征而必须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例如,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就有许多的皴法,另如花鸟画、表现亭台楼阁的界画以及人物画也有多种表现手法。又有不同画家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其丰富性更不用说。其他门类的艺术都有体裁的不同,样式的不同,同样有不同的艺术语言。所以说艺术语言是非常多样而丰富的。可以说有多少艺术品类、多少体裁、多少样式的艺术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就是同一艺术品类、体裁、样式由于艺术创作者不同就会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就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语言。何况有的艺术家在一生中艺术语言又会发生多次变化,使艺术语言更加多样化了。

由于艺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艺术家们都致力于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与探索。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创新也必然包括艺术语言的创新。以电影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有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综合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广为流行。例如,获莫斯科电影节大奖的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电影语言来表现人物、展示情节和渲染气氛。尤其是这部电影充分运用了色彩语言来造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色彩在影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段。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描写战后一群青年人来到宁静的郊外草坪上野餐,采用了正常的彩色胶片拍摄,表现出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影片中,五位女战士在战争中的场面,则是采用黑自片来拍摄,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严峻。而影片中姑娘们对和平时期的回忆,则采用了高调摄影,使影片呈现一种柔和的淡彩色,来表现姑娘们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有一种诗意的梦幻情调。这部影片采用了彩色画面、黑白画面、高调摄影画面这三种不同的电影画面语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特有的色彩魅力和富于艺术性的电影语言,生动地展现出女战士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和多彩的理想,从而启示人们要特别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

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也要进入消费市场。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同样可以说,没有艺术创作,就不可能有艺术鉴赏;没有艺术鉴赏,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我们知道,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还仅仅只是生产出了艺术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有待于在“消费”过程即艺术鉴赏中,才能最终完成和实现。对于物质生产的产品来讲,需要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对于精神生产的产品——艺术作品来讲,自然更是需要在鉴赏中才能最终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因此,人类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审美活动,最终是通过艺术鉴赏来实现和完成的。但是,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突出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鉴赏本身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与纯粹的娱乐活动相比,艺术鉴赏有其情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精神性,而与充满理性恩辩意味的艺术批评比较,它又带有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鉴赏就是这样与二者区分开来。当然,艺术鉴赏中也有娱乐、批评的成分,当我们在音乐会上如醉如痴地欣赏着高雅的音乐时,当我们流连于画廊里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将情感投入其中,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听觉与视觉)的同时,我们还会对某一作品形成看法,并在事后对家人或朋友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感受。可见,艺术鉴赏不但是高层次的、典型的艺术娱乐,而且是初级阶段的、感性的艺术批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和接受都属于艺术鉴赏的范畴,所以,在艺术消费活动中,艺术鉴赏可以说是最大众化、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接受或消费方式。因此,大多数艺术批评家所谓的艺术接受或消费即是专指艺术鉴赏。

  从性质上看,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既包含着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认识与理解;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还能通过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广大的现实世界。其次,艺术鉴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时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同,这是因为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总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第三,与同样属于审美认识的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等艺术接受方式比较起来,艺术鉴赏的特点还在于它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这就是说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总是处在一种直接的、不间断的交流和对话之中。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如果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须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我们不难看出,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一样,艺术鉴赏也是一个具有内在完整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鉴赏主体即艺术鉴赏者和艺术鉴赏客体即艺术作品是其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因为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艺术作品以其内在审美意蕴和外在审美形式作用于鉴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温、刷新或增值;同时,艺术鉴赏者也从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回味、联想及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启悟、共鸣和审美享受。这种艺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的运动,其实也是艺术作品赖以实现其审美及其它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而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

  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 6 )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免费领取山东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zsb-ysgl/4746.html